

5月23日,淄博日报“探索淄博宝藏博物馆”融媒报道记者来到了淄博市田氏骨科博物馆。
一种“煎熬”出来的家族文化;一座延续生命质量的博物馆。
田氏骨科博物馆位于景色优美的马踏湖区腹地,从2018年开始筹建,至2020年建设完成,是基于起凤田氏中医骨科世家的基础上,由田氏骨科第六代传人田敬峰所创立。该馆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,分别设立了地方文化、家族历史、家族文化、秘传膏药制作、夏庄卫生所、中医药展陈、中医药典籍、中医药器具、中医药发展史以及游客体验区等板块,植入众多的老旧器物,将这些文化元素有机互融,集知识性、趣味性、观赏性、代入性于一体,应用情景再现、连环画、实物展示、文字介绍、影像资料等方式,集中展示了田氏骨科的源流、继承、发展过程;家族秘传膏药制作;当代田氏中医骨科世家的发展状况等等,实现了可观、可触、可感、可体验的游览特色,能够让游客在放松身心之余,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,得到精神和思想上的正向引领,是一座特色鲜明、以推广传统中医药文化、宣传中医药知识、延续生命质量为主旨的博物馆。
沿博物馆楼梯往二楼走,迎面是一个石雕的中药碾子。此药碾为田氏骨科第三代传人田承福所遗留之物,据其后人讲述,田承福当年曾经免费为人治疗骨伤,伤者为表感激之情,故将此物送至田家,为其子田宜勋收藏并保留至今,据有关专家考证为汉代之物。药碾子又称“惠夷槽”,源于汉代,与神医华佗有关,其名暗含“施恩救命、化险为夷保平安”的寓意。其整体结构契合道家阴阳之道,碾轮为“日”,碾槽为“月”,时光流转,日月交替,故而此物不但是一件珍贵的中医器具和文物,更象征着我国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、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。
在博物馆,记者看到针灸铜人(仿品),据介绍,两千多年前,我国最早的中医著作《黄帝内经》提出了“经络”的概念。从此,中国古代针灸医术基本形成。用针灸行医救人,必须遵循人体正确的穴位经络。起初,中医熟悉穴位,主要依靠书籍和图本。由于没有直观形象作为参考,非但不方便,而且容易出现错误。针灸铜人便应运而生。
资料记载,我国古代制作的最重要、最著名的针灸铜人是宋天圣铜人。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,可以说是众多针灸铜人的鼻祖。有意思的是,这种铜人除了供人辨认穴位以外,还被用来考察学生们的针灸水平。据说,测验时,老师会先把铜人表面遍身涂蜡,铜人体内盛满水(一说为水银),然后给铜人穿上衣服。如果学生能准确地刺入孔穴,就可以使水(水银)射出。如果取穴位置错误,针就不能刺入。这就是“针入汞出”的由来。
(全媒体记者马金)